※ 当前位置:主页 > 尼泊尔佛教 >

尼泊尔佛教与五台山的文化交流

发布者:中华寺


 

   尼泊尔,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面积147,181平方公里,人口1.713万(1985年),首都加德满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尼泊尔南部地区古名迦毗罗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因此,它就成了我国历代僧人崇敬向往的佛教圣地。早在公元405年,就有我国山西省僧人法显到达佛陀故乡迦毗罗卫城和他的出生地论民(洛明达)园,瞻礼佛陀遗迹,从而开创了中尼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佛教文化的相互交流,使尼泊尔佛教与山西佛教结下了友好情谊。

 

  佛经中记载的五台山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五《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曰: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佛子,……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又大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的《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

 

  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心王菩萨摩诃萨是大日如来的别称,世尊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即法身、应身、报身。大日如来是法身佛,释迦牟尼是应身佛,二者都是佛的不同表现。

 

  赡部洲是以印度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部洲之一,在须弥山的南面。大振那即神州,为中国古称。

 

  又,中国山西的五台山,气候清凉,地有五顶,恰好在印度东北方向。因此,唐代的华严疏主澄观国师,遵照佛的金口玉言,根据五台山所具有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征,就把清凉山和五顶山都规定为了五台山。所以说,五台.山是法王佛陀“敕封”的文殊道场。这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唯五台山”是“见诸佛经”的(《中国佛教寺塔史志》59《佛教四大名山之四——五台山》)灵山圣境。仅此而言,五台山和尼泊尔佛教就具有了最胜因缘。在五台山的大白塔中,供奉着佛指节舍利和佛足碑;在碧山寺文殊殿中,还供奉着佛牙舍利,等等。

 

  文殊菩萨是尼泊尔的保护神


  《苏瓦扬普史书》曰:

 

  加德满都地区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那伽巴沙湖泊,湖内有龙王居住。后来文殊师利由摩诃支那(神州)来到此地,辟开了湖南边的山岭,将这一湖水泄千,并在此建立苏瓦扬普寺。因此,称此地为尼泊尔。

 

  由泥泊尔这则古老的传说看来,文殊菩萨由中国五台山去到那伽巴沙湖畔,一手持剑辟开山岭,排去湖水,并让其随同眷属于此定居下来,随后才建立了尼泊尔的首都和国家;文殊菩萨还一手执着经卷,弘法度人,建立寺院。因此,尼泊尔人民对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相当尊崇,把他当成了降龙治水、兴国弘法的保护神。所以,干百年来还供奉着文殊菩萨的足迹和法界曼茶罗。同时,对于他的道场——五台山,更是崇敬得顶礼膜拜、五体投地。凡是能来五台山朝圣的尼泊尔僧人都是双手合十,口念真言,表示皈依文殊;即使没有机会来五台山的僧人,圆寂后还想到五台山刹土。如尼泊尔僧人诺穹·嘎却让说:他“逝世时,预示将去到人间刹土五台山”(布顿《佛教史大宝藏论)>第191页)。这充分表达了尼泊尔人民对五台山的向往之情和对文殊菩萨的崇敬之心。

 

  大白塔是中尼友好的象征

 

  五台山塔院寺的大白塔,原名释迦文佛舍利宝塔。万历七年(1579)敕建大白塔记曰:“塔在鹫峰之前,群山中央。基至黄泉,高二十一丈,围二十五丈,状如澡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丈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匝以垂带,悬以金铃。”塔身青砖砌造,外抹银灰,通身银色,光亮耀眼。比例匀称,朴实无华。轮廓雄浑,气势磅礴。厥高入云,云飞塔移。昼则映日,夜若白光。为清凉山的第一胜境,五台山的显著标志,也是我国现存的覆钵式塔中的瑰宝。

 

  程钜夫《雪楼集》中的《凉国敏慧公神道碑》载:


  大德五年,建浮图于五台,始构有祥云瑞光之异。

 

  凉国敏慧公,即尼泊尔著名工艺师阿尼哥。阿尼哥(1245一1306),亦作阿尔尼格尼,字西轩。幼年敏慧,少读佛经和《尺寸经》。长大以后,擅长画塑及铸金为像。中统元年(1260),随尼泊尔80名工匠至西藏建造黄金塔,深受帝师八思巴的器重,命监其役。中统二年(1261),黄金塔成,帝师见其工艺不凡,遂祝发受具,收为弟子。随即师徒二人一起入见元世祖忽必烈,应对称旨,对答如流,深受世祖赞扬。至元二年(1265),阿尼哥修复明堂针炙铜像,“关隔脉络皆备,金工叹其天巧,莫不愧服” (《元史·阿尼哥传>>卷203)。阿尼哥一生所成最著者有“塔三,大寺九,祠祀二,道宫一”(《神道碑》)。塔三者,一为“西园之玉塔”,即今已毁的北京西苑护国仁王寺的凌空玉塔。二为至元十六年(1279)建的圣寿万安寺浮图,即今北京妙应寺的白塔。三为五台山塔院寺的大白塔。五台山的大白塔,始建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显然,这一大白塔,是阿尼哥晚年的杰作,是他最著名的三座塔中的佼佼者。

 

  阿尼哥为八思巴的弟子、藏传佛教徒、尼泊尔著名的工艺师。从小就知道五台山为文殊道场,所以他尊崇文殊,敬仰五台。早在元贞元年(1295),成宗遵照元世祖的遗嘱,为皇太后建万圣佑国寺时,他就随同监作院使涅只和工部尚书宋德柔至五台山设计建造这一浩大工程。经过两年的大兴土木,于大德元年(1297)寺成。同年三月庚寅,成宗皇帝的母亲徽仁欲圣皇后亲往五台山瞻礼寺容时,因见寺院宏伟壮观,设计新颖,遂赏赐于他白金万两。可见,他对五台山的佛寺建筑作出了卓越贡献。

 

  《凉国敏慧公神道碑》还说,阿尼哥于大德十年(1306)逝世之前,还于“五台北山构招提一区,四年而成,浩然有退休志”。明代《清凉山志》卷二《伽蓝胜概·普济寺》条下,正秀诗云:

 

  斋余聊结伴,来此叩禅关。

  古寺开前代,危楼依北山。

  僧持灵锡去,龙带岭云还。

  寂寞烟霞里,优游且共攀。

 

  可见,阿尼哥建筑的五台北山招提,即九北山十方禅寺,为现在碧山寺(普济寺)的前身。

 

  总之,阿尼哥在五台山断断续续住了十年有余,不仪设计建造了万圣佑国寺和大白塔,而且还兴建了北山招提一区,死前还有退休五台山之志。可见,他对五台山的留恋之情。阿尼哥为五台山的佛教建筑增添了不少光辉,五台山佛教圣地留下了阿尼哥的精湛技艺,雄伟壮观的塔院寺大白塔,就是中尼友好往来和思想文化交流的象征。

 

  尼泊尔僧人瞻礼五台山

 

  明代,还有两位尼泊尔僧人到五台山瞻礼圣容,传教弘法。一位是具生吉祥,一位是实哩沙哩卜得罗。

 

  具生吉祥,梵名撒哈咱失里,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初研大小乘经,后至喜马拉雅山修习禅定12年。因为敬仰文殊,向往五台山,途经四个寒暑,于洪武二年(1369)来到五台山,住在寿安禅林,遍礼诸寺,弘法度人,深受全山僧众敬佩。洪武七年(1374),太祖闻其名,诏住蒋山,在京师传法。次年,太祖赐诗慰劳,有“笑谈般若生红莲”之句。洪武十四年(1381),迁化于蒋山,建塔于西林庵。其著作有《示众法语>>三卷,并有译著《七支戒本》,传于后世。具生吉祥在五台山住了五年,一面修行,一面弘化,宣传了密教的思想文化,为中尼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

 

  实哩沙哩卜得罗,16岁出家,拜师孤捺罗纳麻曷萨弥,剃发受具,资受学业,习通三藏五明,被尊为五明板的达。永乐十二年(1414)来到中国,觐谒了明成祖,居于海印寺。永乐十五年(1417),奉命游礼五台山,住在普宁寺。还京后,授予“僧录阐教”之职,居于能仁寺。永乐二十二年(1424),仁宗加授“圆觉妙应慈慧普济辅国光范弘教灌顶大善大国师”之号,又赐金印、宝冠、供具、仪仗,宠遇优渥。宣德元年(1426),复诏入京,广宣秘密。事后,辞上归山,但宣宗未许,忽于正月示寂。大善国师一生,不矜名,不为利,谦虚谨慎,戒行弥笃,弘法度人,弟子数千,深受朝野僧俗钦佩。因此,宣宗皇帝御祭火化,敕分舍利为三。一遣内监同山西太原布政使造塔复祭;一塔于北京香山,建寺曰“真觉”;一塔于五台山普宁寺基,建寺曰“圆照”。

 

  圆照寺,本名普宁寺,因大善国师的舍利分藏于此,才改名为圆照寺,且于寺中建了一座尼泊尔式的舍利白塔。这座白塔,距今已有570余年的历史,仍保存完好。它象.征着中尼友谊万古长青!

 

  黄教由世尊后裔传人五台山

 

  元代时,西藏的花教、红教传入五台山。至明代,尼泊尔僧人又将西藏宗喀巴所创立的黄教传入五台山。

 

  释迦也失(1354—1435),尼泊尔僧人,世尊后裔,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因其向往五台山刹土,仰慕文殊之道,遂于永乐十二年(1414)春天来到五台山,住在显通寺。他瞻礼了文殊圣容,参观了五台胜境,于冬十一月,由明成祖的太监侯显奉诏邀至京师,传授秘密之法,深受成祖嘉赏。永乐十三年(1415),成祖敕封释迦也失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赐予金印、宝诰。事后,辞别明成祖,于六月前回到五台山,住在塔院寺。永乐十四年(1416),释迦也失辞归西藏,成祖赐予佛经、佛像、法杖、僧衣、绮帛、金银器和御制赞词等等。永乐十五年(1416)秋天,妙觉圆通国师至五台山,明成祖又致书曰:“秋风澄肃,五台早寒,远惟佛境清虚,法体安泰。今制袈裟、禅衣,遣使祗送,以表朕怀。后列异色衣八晶。”(《清凉山志》卷5)永乐十六年(1418)冬天,释迦也失又返回西藏。永乐十七年(1419)春、永乐十九年(1412)夏,明成祖两次致书问候释迦也失,且遣使赍送镀金莲座、佛像等物,并致偈赞,以表远贶。宣德二年(1427)夏天,宣宗致书妙觉圆通国师,且“遣太监侯显赍书礼请,冀飞锡前来,敷扬宝范,广阐能仁”(同上)。随即释迦也失进京朝见了宣宗皇帝。宣宗皇帝对他“尤加钦崇,礼出常格”(同上)。后,又至五台山,住在圆照寺,直至宣德六年(1413)西归。宣德九年(1434),释迦也失再次入朝,帝留之京师,且册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船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明史·大慈法王》卷331)。“大慈法王”的意译是绛钦却杰。绛钦却杰即释迦也失的名号。绛钦却杰在五台山断断续续住了四年多的时间。其间,他一面修习禅定,一面弘扬黄教教义,且在五台山为黄教兴建了五座寺庙。于是,就把黄教传入-厂五台山。不仅如此,绛钦却杰还是把黄教{专至内地和蒙古地区的先驱,也是黄教和明朝建立关系的肇始人。这对沟通汉、蒙、藏等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

备案号:琼ICP备07002748号
copyright © 2014 www.ChineseTemple.org ,All Rights Reserved